专利摘要:
本發明之分隔板搬運裝置(300)具備:圓柱狀旋轉體(310、320),其將連續性供應之分隔板素材(S)保持在其外周面(311);及裁斷部(350),其將保持於圓柱狀旋轉體的外周面上之分隔板素材,在保持於該外周面上的狀態下加以裁斷,切割出規定形狀之分隔板(40);接著,將裁斷部所切割出來之分隔板,維持在保持於外周面上的狀態,同時令圓柱狀旋轉體旋轉以搬運之。按本發明之分隔板搬運裝置,因在圓柱狀旋轉體的外周面上切割出分隔板,故裁斷時,作用於分隔板的張力一致,裁斷後的分隔板其形狀穩定。又,將切割出來的分隔板維持在保持於外周面上的狀態,同時令圓柱狀旋轉體旋轉而搬運,故裁斷後的分隔板能維持在穩定的形狀下被搬運。
公开号:TW201304921A
申请号:TW101112293
申请日:2012-04-06
公开日:2013-02-01
发明作者:Hiroshi Yuhara;Takahiro Yanagi;Manabu Yamashita
申请人:Nissan Motor;
IPC主号:B65H29-00
专利说明:
分隔板搬運裝置及分隔板搬運方法
本發明係有關分隔板搬運裝置及分隔板搬運方法。
近年來,汽車用電池、太陽能電池及電子機器用電池等各種電池皆有使用層積型電池。層積型電池,係正極、負極及分隔板形成片狀,以正極、分隔板、負極、分隔板的順序交互層積而構成。另,以下有時也將正極及負極稱為電極。
過去已提案有各式各樣用以製造此類層積型電池的裝置,例如專利文獻1及2所記載之裝置即為其例。
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裝置,首先將卷材所供應之片狀分隔板素材,吸附在可抽吸的角柱狀吸式滾筒(suction drum)外周面並保持住。接著旋轉吸式滾筒,一面搬運分隔板素材,一面以設於吸式滾筒外周面角部的熱切刀(heat cutter)來裁斷分隔板素材。
又,專利文獻2所記載之裝置,首先將連續供應之帶狀分隔板,以上下相對向配置之承台及壓板吸附後予以裁斷,令被裁斷的分隔板維持被承台及壓板保持的狀態。接著在被下方承台吸附住的分隔板上,載置正極。接著降下上方的壓板,令被壓板吸附住的分隔板被覆於正極之上,並在該狀態下,將正極周圍彼此重疊之分隔板邊緣進行熱接著。其後裁斷分隔板多餘的邊緣,製作出袋狀分隔板包夾正極的袋裝正極。然後從承台與壓板之間將袋裝正極取出。將此袋裝正極與負極交互層積,便可得到以正極、分隔板、負極、分隔板的順序交互層積之電池核心。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5-50583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7-329111號公報
然而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裝置,因吸式滾筒呈角柱狀,隨著吸式滾筒旋轉,角部亦跟著旋轉,故作用於分隔板素材的張力會不斷變化。因此,裁斷後的分隔板形狀不夠穩定,使得後續製程的加工精度下降,例如在將裁斷後的分隔板與電極重疊時,可能導致分隔板產生皺褶等。
此外,專利文獻2所記載之裝置,無法於任意時間點將帶狀分隔板一面傳遞至承台及壓板,一面進行加工。因此,從帶狀分隔板切割出來而保持於承台及壓板的分隔板,會包含熱接著後須除去的部分,致難以順暢地進行加工。
本發明係有鑑於此類習知技術之課題而完成者。而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分隔板搬運裝置及分隔板搬運方法,可使分隔板的形狀穩定,且可提升後續製程的加工精度。又,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分隔板搬運裝置及分隔板搬運方法,可一面搬運切割出來的分隔板,同時任意調整供應分隔板素材的時間點,可順暢地進行加工。
本發明第一態樣之分隔板搬運裝置具備:圓柱狀旋轉體,其將連續性供應之分隔板素材保持在其外周面;及裁斷部,其將保持於圓柱狀旋轉體的外周面上之分隔板素材,在保持於該外周面上的狀態下加以裁斷,切割出規定形狀之分隔板;接著,將裁斷部所切割出來之分隔板,維持在保持於外周面上的狀態,同時令圓柱狀旋轉體旋轉以搬運之。
本發明第二態樣之分隔板搬運方法具備:將連續性供應之分隔板素材保持在圓柱狀旋轉體之外周面,同時在該分隔板素材保持於外周面上的狀態下加以裁斷,切割出規定形狀之分隔板之製程。前述分隔板搬運方法還具備:將切割出來之分隔板,維持在保持於圓柱狀旋轉體的外周面上的狀態,同時令圓柱狀旋轉體旋轉以搬運之製程。
以下參照所附圖面,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另,為求便於解說,圖面之尺寸比例有所誇大,可能與實際比例不同。
本發明係有關分隔板搬運裝置及分隔板搬運方法,適用於電池的部分製程。本發明其中一實施形態之分隔板搬運裝置,係構成層積裝置的一部分,而層積裝置用於將分隔板與電極層積。在說明分隔板搬運裝置前,先說明將電池構造以及電池的發電核心予以組裝之層積裝置。 [電池]
首先參照圖1,說明由層積裝置所形成之鋰離子充電電池(層積型電池)。圖1為鋰離子充電電池之外觀立體圖,圖2為鋰離子充電電池之分解立體圖,圖3為袋裝正極及負極之平面圖。
如圖1所示,鋰離子充電電池10具有扁平的矩形形狀,正極引線11及負極引線12係從外裝材13的同一端部導出。接著如圖2所示,外裝材13的內部容納有進行充放電反應之發電核心(電池核心)15。發電核心15係由袋裝正極20與負極30交互層積而形成。
袋裝正極20如圖3(A)所示,矩形形狀的正極22被矩形形狀的分隔板40所包夾。正極22是在極薄的片狀正極集電體(集電箔)兩面,形成有正極活性物質層。兩片分隔板40在端部藉由接合部位42而相互接合,形成袋狀。分隔板40從其形成為直線型的邊44A上,拉出有正極22的正極舌片23;又,邊44A的反對邊44B上,形成有部分突出之卡合部43。卡合部43係在外裝材13的內部與外裝材13卡合,藉此,發揮將發電核心15相對於外裝材13固定的功用。正極22除正極舌片23以外的部分,形成有正極活性物質層24。
負極30如圖3(B)所示,形成為矩形形狀,其極薄的片狀負極集電體(集電箔)兩面上,形成有負極活性物質層34。負極30除負極舌片33以外的部分,形成有負極活性物質層34。
將負極30重疊至袋裝正極20後,便如圖4所示。如圖4所示,從俯視觀之,負極活性物質層34形成得比正極22的正極活性物質層24還大一圈。
另,袋裝正極20與負極30交互層積以製造鋰離子充電電池之方法,係為普遍之鋰充電電池製造方法,故省略詳細說明。 [層積裝置]
接下來一面參照圖面,一面說明本發明其中一個實施形態,亦即包含分隔板搬運裝置的層積裝置。
本製造裝置如圖5及圖6所示,具備:正極裁斷部100,其從正極用的片素材D切割出正極22;及電極搬運部200,其搬運切割出之正極22。層積裝置又具備:分隔板搬運裝置300,其設於電極搬運部200的搬運方向的下流側;及融接部400,其設於分隔板搬運裝置300的兩側;及控制裝置500(控制部),其統括控制裝置全體。本實施形態中,以正極22被搬運的方向為搬運方向X、垂直於正極22的面之方向為上下方向Z、正交於上下方向Z及搬運方向X的方向為寬度方向Y。
正極裁斷部100係將捲繞成卷狀之正極用片素材D,透過沖壓加工等方式裁斷成規定形狀,藉此切割出規定形狀之正極22(片構件)。此處所切割出之正極22係為矩形形狀,且具有正極舌片23。
電極搬運部200如圖7~圖9所示,具備輸送帶210及吸附搬運部220。輸送帶210係搬運正極裁斷部100所切割出之正極22。吸附搬運部220係吸附輸送帶210上的正極22,並搬運至分隔板搬運裝置300。輸送帶210的上方設置有攝像相機230(位置檢測部)及照明231。
輸送帶210具備:吸式輸送帶(suction belt)211,其形成無端狀且具有通氣性;及兩個旋轉軸212,其並排配置於搬運方向,以可旋轉的方式保持吸式輸送帶211。輸送帶210又具備負壓產生部213,其配置於吸式輸送帶211的內部。
吸式輸送帶211上形成有複數之空氣吸引孔214。而負壓產生部213透過空氣吸引孔214來吸引空氣,藉此,可將薄且難以搬運之正極22保持於輸送帶210上的平坦之設置面215(基準面)並搬運之。吸式輸送帶211的設置面215,其顏色採用攝像相機230可容易辨識與正極22的交界線之色調,本實施形態中為白色。
另,本實施形態中運用輸送帶210的原因,係因其具備平坦之設置面215,而可使正極22設置成略水平狀態。但,亦可使用具備平坦之設置面的其他裝置。
如圖5及圖8所示,輸送帶210的兩側上設有推壓部240,其推壓並保持吸式輸送帶211上的正極22之側部。推壓部240具備箝位器242,其藉由受控制裝置500所控制之致動器241,來接近或遠離吸式輸送帶211上的設置面215(基準面)。箝位器242係將正極22朝設置面215推壓,藉此矯正正極22的歪斜。尤其是從捲繞成卷狀的片素材D所切割出的正極22,其留有捲繞的形狀,容易蜷曲。此外,正極22、負極30及分隔板40係為非常薄的箔狀素材,尤其是在汽車用電池等大型電池中,非常容易變形。另,吸式輸送帶211雖然可吸引並保持住與設置面215接觸之構件,但一般來說,其吸引力並不足以將遠離設置面215的部位拉近。是故,藉由箝位器242來將正極22按壓於設置面215上,以矯正正極22的變形。如此一來,便可以攝像相機230高精度地掌握正極22的位置,且亦可高精度地設定吸附搬運部220的吸附位置。其結果,可提升後續製程的加工精度。
接著如圖9所示,箝位器242係形成為能夠推壓吸式輸送帶211上的正極22沿搬運方向的兩側邊H2、H4(邊緣)所沿之長條狀部位。如此一來,在箝位器242之間,便可確保吸附搬運部220吸附正極22的位置。又,箝位器242可推壓比四側邊H1~H4的邊緣還更內側,亦即正極22的中央側,以使攝像相機230能拍攝正極22的四側邊H1~H4(邊緣)。另,箝位器242係由透明之構件所形成,以便能穿透箝位器242拍攝被按壓之正極22。透明之構件例如可採用聚甲基丙烯酸樹脂或玻璃等。但,箝位器242的材料並未特別限定,可因應照明231的頻率或攝像相機230的攝像特性而適當設定。
吸附搬運部220具備:裝置本體221,其連接至驅動裝置(未圖示)且可移動;及吸附頭222,其設於裝置本體221的下部,連接至負壓供應源(未圖示),藉此發揮吸附力。吸附頭222遵照驅動裝置的動作,可進行上下方向Z、搬運方向X及寬度方向Y的三維移動,又,可沿著水平面旋轉。
設置於輸送帶210上方之攝像相機230,係針對輸送帶210所搬運而來的正極22經箝位器242推壓並保持後,在照明231所照射的光下予以攝像。攝像相機230係在正極22被搬運至規定位置而停止時對正極22拍攝,並將基於圖像之訊號,送訊至控制裝置500。控制裝置500接收到規定訊號後,會從該訊號算出正極22的位置或狀態(位置資訊),依據算出之位置資訊結果,控制吸附搬運部220的驅動裝置移動。接著吸附搬運部220會適當地修正正極22的位置或姿勢,並搬運至後述分隔板搬運裝置300的間隙340(參照圖5)。
具體來說,控制裝置500是在規定位置令輸送帶210停止,並藉由攝像相機230所拍攝之圖像,來檢測圖9所示對應於正極22四個邊的側邊區域E1~E4的邊緣。該邊緣可從吸式輸送帶211與正極22的色調差異而檢測出來。控制裝置500會根據該檢測結果,利用最小平方法等來算出四個邊的近似直線L1~L4。接著,控制裝置500會算出四個邊的近似直線L1~L4的交點,亦即四個角落的角部K1~K4,並算出四個角部K1~K4的平均值,以其作為電極中心點O的座標。另,電極中心點O的座標係以搬運方向X及寬度方向Y的座標來表示。接著,控制裝置500會根據沿正極22的搬運方向之兩側邊H2、H4的近似直線L2,L4的其中一方或兩方的平均值,來算出正極22相對於水平面(基準面)的傾角θ。其後,控制裝置500會根據電極中心點O的座標及傾角θ,來算出水平面上,正極22對於正規位置的位置及傾斜修正量。接著,控制裝置500會控制吸附搬運部220(位置修正部)的驅動裝置,以矯正該修正量。又,吸附搬運部220會一面修正正極22的位置及姿勢,一面將其搬運至分隔板搬運裝置300的間隙340。
另,本實施形態中,係藉由攝像相機230來辨識正極22的位置或狀態。然而,亦可使用其他感測器,例如藉由檢測正極22先端的接觸感測器等,來辨識正極22的位置。
正極22被搬運至輸送帶210的規定位置,且藉由箝位器242推壓正極22的側部以矯正正極22形狀的狀態下,吸附搬運部220會垂直下降,藉由吸附頭222來吸附並保持正極22。接著,箝位器242解除對正極22的拘束後,吸附搬運部220會令正極22維持略水平狀態而上昇。其後,吸附搬運部220會因應算出之修正量,適當地修正正極22的位置及姿勢,並搬運至分隔板搬運裝置300的間隙340。
分隔板搬運裝置300的間隙340的附近,如圖10所示,設置有導入支撐部250,其設置成上下包夾間隙340般,用來輔助正極22導入分隔板搬運裝置300。導入支撐部250係由複數之滾子群所構成,支撐由吸附搬運部220所搬運而來之正極22,同時將其送出至分隔板搬運裝置300的間隙340。
導入支撐部250具備:由一個滾子構成之上側導入支撐部251、以及由複數滾子構成之下側導入支撐部252。上側導入支撐部251係可於上下方向Z移動,可從移動至上方的“開狀態”,轉變為“閉狀態”,亦即下降而與下側導入支撐部252於搬運方向最下流側的滾子共同夾持正極22。又,上側導入支撐部251可透過驅動而旋轉,將所夾持之正極22送出至間隙340。
下側導入支撐部252,可從搬運方向上流側的滾子斜向下降之“開狀態”,轉變為“閉狀態”,亦即從吸附搬運部220接收正極22時,上昇而呈略水平。如此一來便如圖14所示,下側導入支撐部252支撐並可搬運正極22。與上側導入支撐部251的滾子成對之搬運方向最下流側的滾子,可透過驅動而旋轉。因此,在與上側導入支撐部251共同夾持正極22的狀態下,藉由旋轉最下流側的滾子,便可將所夾持之正極22送出至間隙340。
是故,一旦正極22藉由吸附搬運部220被搬運而來,便令上側導入支撐部251下降,與下側導入支撐部252共同夾持正極22的先端。又,令下側導入支撐部252的滾子上昇而呈略水平狀態,以支撐正極22的下面。其後,吸附搬運部220的吸附頭222會放開正極22,藉由導入支撐部250的旋轉,將正極22依序送進分隔板搬運裝置300的間隙340。
分隔板搬運裝置300係一面從片狀的分隔板素材S切割出分隔板40,一面將其層積在吸附搬運部220所搬運之正極22上。分隔板搬運裝置300具備上下一對形成為圓柱狀之層積滾筒310(圓柱狀旋轉體)、層積滾筒320(圓柱狀旋轉體)。
該上下一對之層積滾筒310、320,其旋轉軸與搬運方向X正交。又,層積滾筒310、320係隔開規定之間隙340,以外周面311彼此相向的方式相互平行配置,且以水平面為基準呈對稱構造。
層積滾筒310、320各自之外周面311上,形成有可吸附分隔板40的吸附部。又,層積滾筒310、320的內部,具有設置成非旋轉的內側構造部330。層積滾筒310、320的寬度(旋轉軸方向的長度),約為分隔板素材S的兩邊緣可從層積滾筒310、320兩端露出的程度。
上下之層積滾筒310、320,係隔開間隙340而配置。而在該間隙340處,層積滾筒310、320係朝向搬運方向X的下流側旋轉。也就是說,位於上側之層積滾筒310,在圖10的紙面上係向左旋轉,藉此將吸附於外周面311的分隔板40搬運至間隙340。此外,位於下側之層積滾筒320,在圖10的紙面上係向右旋轉,藉此將吸附於外周面311的分隔板40搬運至間隙340。另,上側及下側之層積滾筒310、320,係藉由控制裝置500控制驅動電動機(未圖示)來驅動。
在層積滾筒310、320中,外周面311上形成有無數的通氣孔312。又,外周面311於圓周方向的一部分上形成有凹部313(受裁部),可供後述裁斷部350上所設之分隔板裁斷器351(裁斷刃)伸入。凹部313在層積滾筒310、320上每隔180度形成各兩處。另,凹部313於圓周方向設置兩處的原因,是為了讓層積滾筒310、320每旋轉一圈可切割出兩片分隔板40。但,視層積滾筒310、320每旋轉一次所欲切割出的分隔板40片數而定,亦可變更圓周方向的凹部313數量。
再來,層積滾筒310、320的周邊分別設置有送出滾子部360(鎖定機構),其緊鄰外周面311,用來供應或拘束片狀之分隔板素材S。又,還設置有裁斷部350,其用來裁斷層積滾筒310、320的外周面311上的分隔板素材S。此外,如圖15所示,又設置有裁切片吸附部370,其用來回收裁斷部350於裁斷後所產生之剩餘裁切片S’。
具體來說,分隔板搬運裝置300於搬運方向下流側的斜上方及斜下方,設置有形成為圓柱狀的小型之送出滾子部360。
送出滾子部360中,在分隔板搬運裝置300於搬運方向下流側的斜上方及斜下方,設置有一對送出滾子361、362。該送出滾子361、362形成為圓柱狀,隔開規定之間隙而配置。該送出滾子部360係將從分隔板料卷(未圖示)搬運而來的一片連續性分隔板素材S,夾持在其間隙中。而透過送出滾子部360的旋轉,會將分隔板素材S送出至分隔板搬運裝置300,而若停止,便會停止送出分隔板素材S並將其拘束。送出滾子361、362係受控制裝置500所控制,以便在規定之時間點將分隔板素材S送出至分隔板搬運裝置300。
裁斷部350在分隔板搬運裝置300的上方及下方,分別具備分隔板裁斷器351。分隔板裁斷器351為一熱裁斷器,係將吸附於層積滾筒310、320的外周面311之分隔板素材S加以熔融,切割出規定形狀。具體來說,首先,分隔板40會被吸附於層積滾筒310、320的外周面311並搬運。此時,當層積滾筒310、320的凹部313移動至與分隔板裁斷器351相對向的位置,分隔板裁斷器351便會受到控制裝置500的指令,移動以伸入層積滾筒310、320的凹部313內。如此一來,分隔板裁斷器351便會將分隔板40熔融,將分隔板40切割成如圖3(A)所示之規定形狀。從分隔板素材S連續地切割出分隔板40時,先被切割出來的分隔板40後端,係作為形成卡合部43的邊44B,後被切割出來的分隔板40前端,係作為直線型的邊44A。像這樣,因裁斷部350同時切割出形狀不一致的兩個邊44A、44B,故會產生多餘的裁切片S’。
裁切片吸附部370如圖15所示,係具備可發揮吸附力之裁斷器用吸附頭371。分隔板裁斷器351裁斷分隔板素材S後,會從凹部313拔出並後退,在此時間點,裁斷器用吸附頭371便移動至緊鄰裁斷之部位。其後,裁斷器用吸附頭371會吸引並保持住分隔板裁斷器351所切割出之分隔板40的多餘裁切片S’。接著,在吸引保持裁切片S’的狀態下,令裁斷器用吸附頭371遠離層積滾筒310、320的外周面311。其後,停止裁斷器用吸附頭371的吸引以放開裁切片S’,在遠離層積滾筒310、320的外周面311的位置,另行設置一吸入口372,以吸入並回收裁切片S’。
在此,若不使用裁斷器用吸附頭371,而僅靠吸入口372來回收裁切片S’,那麼在吸入的過程中,裁切片S’可能會與留在外周面311上的分隔板40或分隔板素材S接觸。但若以裁斷器用吸附頭371先吸附並遠離後,再藉由吸入口372回收,便可抑制裁切片S’造成分隔板40或分隔板素材S的損傷,同時予以回收。
如圖10所示,層積滾筒310、320的內部分別設置有內側構造部330。內側構造部330形成有:非旋轉之第1負壓室331,其在裝置作動時,視製程而可調整負壓強度;及非旋轉之第2負壓室332,其在裝置作動時,保持負壓為大致固定。第1負壓室331及第2負壓室332係連接至設有壓力調整閥之負壓供應裝置333,並以控制裝置500來控制負壓供應裝置333,藉此可調整內部壓力。
第1負壓室331及第2負壓室332,係藉由層積滾筒310、320的內周面而與外部隔絕。是故,經由層積滾筒310、320上形成之通氣孔312,會使層積滾筒310、320的外周面311上產生非旋轉之負壓區域。該區域即使層積滾筒310、320旋轉,亦不會隨之旋轉。第1負壓室331所形成之範圍,係從對應於送出滾子部360的位置開始,向著層積滾筒310、320的旋轉方向一直到對應於分隔板裁斷器351的位置為止。第2負壓室332所形成之範圍,係從對應於分隔板裁斷器351的位置開始,向著層積滾筒310、320的旋轉方向一直到對應於間隙340的位置為止,約略涵蓋180度。
是故,如圖11所示,層積滾筒310、320的外周面311上對應於第1負壓室331的位置,會形成滑移區域A1(吸附力調整區域),其負壓受調整而變化。又,外周面311上對應於第2負壓室332的位置,會形成吸附區域A2,其負壓大致固定,以吸附並保持分隔板素材S或被切割出之分隔板40。吸附區域A2的吸引力較強,藉其吸引力保持住分隔板素材S或被切割出之分隔板40,可順著層積滾筒310、320的旋轉而令它們旋轉。滑移區域A1亦可設定成與吸附區域A2具有相同程度之吸引力,即可令分隔板40旋轉。又,令滑移區域A1的吸引力降低,可使分隔板素材S保持在不會脫離外周面311的程度,同時在層積滾筒310、320旋轉時,分隔板素材S不會隨之旋轉,而是會在外周面311上滑動。
此外,從內側構造部330中對應於間隙340的位置開始,向著層積滾筒310、320的旋轉方向一直到對應於送出滾子部360的位置為止,這段範圍未設置第1負壓室331及第2負壓室332的任一者。因此,外周面311上對應於此一範圍的部位,便不會產生負壓,而形成不吸附分隔板40之非旋轉性的非吸附區域A3。
接著,分隔板搬運裝置300會以層積滾筒310、320一面切割出分隔板40,一面吸附並搬運之。又,分隔板搬運裝置300會令層積滾筒310、320的旋轉速度與電極搬運部200搬運正極22的速度同步,同時在搬運方向X的下流側,依序於正極22的兩面層積分隔板40。此時如圖10所示,正極22而藉由吸附搬運部220,從圓柱形狀的層積滾筒310、320的切線方向T導入。
融接部400如圖3所示,係將正極22兩面所層積之分隔板40的兩邊緣彼此融接。該融接部400如圖10所示,在層積滾筒310、320的旋轉軸方向兩端,具備上下一對之融接機410、420。
上下之融接機410、420在其相對向之面上,沿搬運方向X設置有複數突起411、421。而藉由相對向之突起411、421對分隔板40彼此一面加壓一面加熱,便可進行融接。
融接機410、420可於搬運方向X及上下方向Z移動。換言之,融接機410、420會與搬運至間隙340並層積之分隔板40及正極22同步,於搬運方向X與分隔板40進行等速移動,同時彼此接近。接著,藉由相對向之突起411、421,將層積之分隔板40彼此接合,形成接合部位42。其後,由分隔板40包裝成袋狀的正極22,被搬運至規定位置後,融接機410、420便會分離,向搬運方向的上流側移動。接著,融接機410、420會再度於搬運方向X與分隔板40進行等速移動,同時彼此接近,融接其他的接合部位42。所有的接合部位42都被接合後,融接機410、420便彼此遠離,放開製作完成的袋裝正極20。
另,接合分隔板40的方式,並不限於上述構造。換言之,例如亦可在一對旋轉之加熱滾子之間加熱並融接分隔板40,或是不予加熱而僅以加壓方式進行壓接,或是以黏著劑來接合。
控制裝置500如圖6所示,係統括且一體地控制正極裁斷部100、攝像相機230、推壓部240、輸送帶210、吸附搬運部220、導入支撐部250、送出滾子部360、層積滾筒310、320、裁斷部350、裁切片吸附部370、負壓供應裝置333及融接部400等所有部位。而控制裝置500可令圖6的各部位一面同步一面作動。另,控制裝置500亦可統括控制其他用來製造電池之裝置。
接下來參照圖11~圖19,說明使用了本層積裝置之層積方法。
首先,將捲繞成卷狀之正極用片素材D,以正極裁斷部100裁斷,形成正極22。切割出之正極22,藉由未圖示之吸附墊或輸送帶等,而置放於輸送帶210的設置面215上。此外,送出滾子部360係將從分隔板料卷搬運而來的一片連續性分隔板素材S,夾持在其間隙中並予以拘束。是故,分隔板素材S的先端便如圖11所示,位於分隔板搬運裝置300的最上部或最下部。接著,將第1負壓室331設定在較低的負壓,使得分隔板素材S在外周面311的滑移區域A1不會被拉出,層積滾筒310、320於分隔板素材S的內面上一面滑動一面旋轉。另,本實施形態中,因層積滾筒310、320旋轉一圈可切割出兩片分隔板40,故如圖11的兩點鏈線(割面線)所示,先被切割出來的分隔板40,已經被吸附於層積滾筒310、320的外周面311上而搬運著。
置放正極22的輸送帶210如圖11所示,係將吸式輸送帶211的設置面215上的正極22,以在搬運方向X並排成一列的縱排列(舌片位於搬運方向X的上流側)方式予以搬運。此時,正極22係由吸式輸送帶211所吸附著,以抑制蜷曲等產生。另,亦可以橫排列(舌片位於寬度方向Y)方式搬運正極22。吸式輸送帶211當移動至規定位置時,便會在吸附正極22的狀態下停止移動。接著如圖12所示,推壓部240會作動,藉由箝位器242來推壓沿正極22兩側邊H2、H4之長條狀部位(參照圖8、圖9)。如此一來,正極22的蜷曲等變形便獲得矯正。接著,令正極22從吸式輸送帶211翹起的部分貼近吸式輸送帶211,藉此會被吸式輸送帶211吸引,正極22會緊密貼合於設置面215上。
在此狀態下,攝像相機230會拍攝正極22的四個側邊H1~H4,並向控制裝置500發送規定之訊號。控制裝置500根據接收之訊號,利用前述方法算出電極中心點O的座標及傾角θ,並算出正極22對於正規位置的位置及傾斜修正量。另,在拍攝時,因箝位器242推壓的部分係比正極22的四個側邊H1~H4邊緣還更靠內側(靠正極22中央側),故攝像相機230可確實拍攝四個側邊H1~H4。此外,因箝位器242係由透明材料所形成,故即使箝位器242落在攝像範圍內,仍可穿透箝位器242來拍攝正極22。
接著,令位於吸式輸送帶211上方的吸附搬運部220之吸附頭222下降,使吸附頭222按壓於正極22的上面。如此一來,正極22便被吸附頭222吸附。另,正極22亦同時被吸式輸送帶211吸附。但,因吸附頭222的吸附力設定得比吸式輸送帶211還高,或是暫時停止了吸式輸送帶211的吸附,故吸附頭222可將正極22從吸式輸送帶211拉離。
接著,層積滾筒310、320旋轉,凹部313會朝向對應於分隔板裁斷器351的位置移動。此時,凹部313旋轉了規定角度α而到達分隔板裁斷器351的位置時,控制裝置500會提高第1負壓室331的負壓,增強滑移區域A1的吸附力。又,令送出滾子部360旋轉,使一對之送出滾子361、362共同夾持分隔板素材S,同時依序送出。如此一來,便對層積滾筒310、320開始供應分隔板素材S(參照圖19之T1)。接著,負壓升高的滑移區域A1及吸附區域A2中,分隔板素材S會被吸附在層積滾筒310、320的外周面311上,分隔板素材S順著層積滾筒310、320旋轉而依序被拉出。另,規定角度α係對應於切割出一片分隔板40的長度。
其後,吸附搬運部220如圖13所示,將正極22維持在略水平狀態並上昇後,於搬運方向X移動,搬運至分隔板搬運裝置300的間隙340。此時,吸附搬運部220受到控制裝置500控制其驅動裝置,以修正正極22的位置及姿勢。具體來說,吸附搬運部220是在吸附正極22之後到遞交給分隔板搬運裝置300的期間,依據修正量來修正正極22的位置及姿勢。如此一來,正極22的位置便總是保持高精度,後續製程的層積精度可獲提昇。
接著,被吸附搬運部220搬運的正極22如圖14所示,到達分隔板搬運裝置300的間隙340面前所設置之“開狀態”的導入支撐部250。接著,導入支撐部250會令上側導入支撐部251下降,與下側導入支撐部252共同夾持正極22的先端。又,導入支撐部250會令下側導入支撐部252的滾子上昇而成為略水平狀態之“閉狀態”,以支撐正極22的下面。其後,吸附搬運部220的吸附頭222會放開正極22,藉由導入支撐部250的旋轉,將正極22依序送進分隔板搬運裝置300的間隙340。
此外,分隔板搬運裝置300中,從旋轉開始到層積滾筒310、320旋轉了角度α後,層積滾筒310、320會停止旋轉(參照圖19之T2)。此時,分隔板素材S會被拉出至層積滾筒310、320上,其長度對應於一片份分隔板40之角度α。又,凹部313此時與裁斷部350的分隔板裁斷器351相對向。接著,受到控制裝置500的指令,分隔板裁斷器351會壓上分隔板素材S,將分隔板素材S裁斷成規定形狀,切割出分隔板40。切割出來的分隔板40,位於如圖11所示之層積滾筒310、320的吸附區域A2,故會被層積滾筒310、320吸附並保持住。
接著,分隔板裁斷器351裁斷分隔板素材S後,會從凹部313拔出並後退。在該分隔板裁斷器351後退的時間點(參照圖19之T3),如圖15所示,受到控制裝置500的指令,裁斷器用吸附頭371會接近剩餘之裁切片S’,將其吸引並保持後,返回原來位置。其後,裁斷器用吸附頭371會停止吸引以放開裁切片S’,藉由圖10所示之吸入口372將裁切片S’吸入並回收。
接著,吸附搬運部220的吸附頭222放開正極22後,藉由導入支撐部250的旋轉,正極22會被依序送入層積滾筒310、320的間隙340。又,再次令層積滾筒310、320旋轉(參照圖19之T4),將切割出來的分隔板40吸附的狀態下令其旋轉,搬運至間隙340。另,層積滾筒310、320再次旋轉時,控制裝置500會降低第1負壓室331的負壓,減弱滑移區域A1的吸附力,且成為以送出滾子部360拘束分隔板素材S的狀態(參照圖18)。如此一來,在外周面311的滑移區域A1上,分隔板40便不會被拉出,層積滾筒310、320於分隔板素材S的內面上一面滑動一面旋轉。
當分隔板40的先端到達分隔板搬運裝置300的間隙340後,如圖16所示,先令兩片分隔板40彼此層積後,再於正極22的先端兩面層積分隔板40。此時,分隔板40及正極22的速度為等速。又,控制裝置500會控制分隔板搬運裝置300及吸附搬運部220的搬運位置(搬運時間點)及搬運速度,以使分隔板40及正極22在預先設定好的適當位置重疊。
接著,受到控制裝置500的指令,一對之融接機410、420會一面接近一面於搬運方向X移動,僅夾持住分隔板40的兩邊緣先端。接著,令其一面朝分隔板40及正極22的搬運方向X移動,一面以突起411、421融接(參照圖19之T5)。分隔板40在通過間隙340後,會到達層積滾筒310、320的非吸附區域A3。因此,分隔板40不會受到吸附力而從層積滾筒310、320的外周面311脫離,在包夾正極22的狀態下,於搬運方向X依序被搬出。接著,因分隔板40的先端已經接合,故即使從層積滾筒310、320的外周面311脫離,分隔板40彼此也不會分開。
其後,繼續與層積滾筒310、320同步,以導入支撐部250將正極22在略水平狀態下於搬運方向X搬運。接著,吸附在層積滾筒310、320的外周面311上的分隔板40,會順著層積滾筒310、320旋轉,依序層積於正極22的兩面。另,此時為了切割下一個分隔板40,會再次增強滑移區域A1的吸附力,以送出滾子部360開始供應分隔板素材S(參照圖19之T6)。
接著,正極22在兩面層積分隔板40的狀態下被搬運至規定位置後,令一對之融接機410、420分離,向搬運方向的上流側移動。其後,如圖17所示,融接機410、420再次於搬運方向X一面移動一面彼此接近,融接其他的接合部位42。分隔板40兩邊緣的所有接合部位42都被接合後,如圖18所示,融接機410、420會彼此遠離,放開製作完成的袋裝正極20(參照圖19之T7)。其後,再利用未圖示之其他融接機來接合分隔板40的邊44B上的接合部位42,成為袋裝正極20。
接著重覆上述製程,便可連續製作袋裝正極20。
製作完成的袋裝正極20,會被搬運至下一製程,與負極30交互層積而形成發電核心15,最終會製造出鋰離子充電電池10。
按本實施形態,是將分隔板素材S保持於圓筒狀之層積滾筒310、320的外周面311之狀態下,於外周面311上切割出分隔板40。因此裁斷時,作用於分隔板40的張力一致,裁斷後的分隔板40其形狀穩定。又,將切割出來的分隔板40維持在保持於外周面311上的狀態,同時令層積滾筒310、320旋轉,藉此搬運分隔板40。因此,裁斷後的分隔板40能維持在穩定的形狀下被搬運。因此,後續製程將分隔板40重疊於正極22時,可抑制分隔板40發生皺褶等。
此外,對於層積滾筒310、320的外周面311,設置了可接近可遠離之分隔板裁斷器351。又,對於外周面311,設置了可受納分隔板裁斷器351的凹部313(受裁部)。因此,可將分隔板素材S保持在外周面311上的狀態下切割出分隔板40,搬運效率優異。另,因外周面311上形成有凹部313,即使分隔板素材S局部離開了外周面311,仍視為在外周面311上裁斷分隔板素材S。
此外,因具備了裁切片吸附部370來吸引裁斷之分隔板素材S的剩餘裁切片S’,故可回收多餘的裁切片S’。
此外,還具備控制裝置500(同步裝置),其令層積滾筒310、320隨著裁斷部350裁斷分隔板40而同步停止旋轉。因此,可在裁斷之時間點使層積滾筒310、320停止旋轉,切割出正確大小的分隔板40。
此外,還具備送出滾子部360(鎖定機構),其與層積滾筒310、320的停止旋轉同步,停止將分隔板素材S供應至層積滾筒310、320。因此,可因應層積滾筒310、320的旋轉,而供應必要長度之分隔板素材S。
又,本實施形態中,設置有切割出分隔板40的裁斷部350,而外周面311上則形成有吸附區域A2及滑移區域A1。接著在吸附區域A2與滑移區域A1之間,將分隔板素材S裁斷。因此,切割出來的分隔板40能吸附在吸附區域A2並搬運,同時能讓被裁斷之分隔板素材S在滑移區域A1滑動並保持住。因此,因預先讓分隔板素材S滑動,故可調整使滑移區域A1吸附力上昇以再次吸附分隔板素材S並拉出之時間點,以切割出下一個分隔板40。其結果,可讓後續製程圓滑地進行。
另,滑移區域A1、吸附區域A2及非吸附區域A3,未必一定要是非旋轉的。也就是說,即使滑移區域A1、吸附區域A2及非吸附區域A3會旋轉或搖動,只要令其不與層積滾筒310、320同步旋轉,而是錯開時間旋轉即可。當滑移區域A1、吸附區域A2及非吸附區域A3為錯開時間旋轉時,藉由層積滾筒310、320的旋轉,可令外周面311上的分隔板40從滑移區域A1移動至吸附區域A2,或從吸附區域A2移動至非吸附區域A3。
此外,本實施形態中,裁斷部350是在滑移區域A1與吸附區域A2之間裁斷分隔板素材S。但,亦可如圖10鏈線所示之裁斷部350’般,在吸附區域A2與將分隔板素材S供應至外周面311上的供應位置P之間,將分隔板素材S裁斷。在此情形下,裁斷後之分隔板40,其旋轉上游側的一部分會位於滑移區域A1。但此部位在搬運時會在滑移區域A1上滑動,其他位於吸附區域A2的部位則會被吸附,故仍可搬運。
此外,滑移區域A1中,吸附力係可調整。因此,可以調整最適合搬運分隔板素材S的時間點,交互切換將分隔板素材S吸附固定並拉出至外周面311上的情形,以及一面吸附一面令其滑動的情形。
此外,本實施形態中,具備送出滾子部360(鎖定機構),其可停止對層積滾筒310、320供應分隔板素材S,而令分隔板素材S在滑移區域A1滑動。因此,可以調整最適合搬運分隔板素材S的時間點,交互切換將分隔板素材S供應至外周面或是停止。
另,本發明並不限於上述實施形態,可進行種種改變。
圖20所示者為本實施形態之袋裝電極之製造裝置變形例。如圖20所示,在層積滾筒310、320內部設置了壓力比大氣壓還高的加壓室334,以作為層積滾筒310、320的非吸附區域A4,其構造為可從通氣孔312吹出氣體(流體)。按此一構造,在想令分隔板40脫離層積滾筒310、320的時間點,可以讓分隔板40脫離時僅承受極小的負荷。
此外,圖21所示為本實施形態之袋裝電極之製造裝置另一變形例。如圖21所示,層積滾筒亦可不為圓柱形狀,而是以複數之旋轉滾子383來保持住柔軟可屈曲且具有通氣孔382之吸式輸送帶380。藉由此一構造,外周面381的剖面便不限於圓形,而可做成任意形狀,提高設計自由度。特別是藉由這樣的構造,在一對之吸式輸送帶380之間,可將層積分隔板40及正極22的區域B設定得較寬廣。如此一來,在融接機完成融接前,可以吸式輸送帶380包夾並保持住分隔板40及正極22,能夠提升融接精度。另,圖20及圖21中,遇與本實施形態相同功能之部位,則使用相同符號,並省略其說明。
此外,上述實施形態中,係以正極22裝入分隔板40的形態,來說明袋裝正極20。但,上述袋裝電極之製造裝置中,裝入袋內的亦可以是負極30。
此外,上述實施形態中,如圖1所示,係以正極引線11及負極引線12從外裝材13的同一端部導出之情形來加以說明,但並不在此限。例如,正極引線11及負極引線12亦可分別從相反之端部導出。在此情形下,在形成鋰離子充電電池10的發電核心15時,係以正極舌片23及負極舌片33相互朝反方向的方式,來層積負極30與袋裝正極20。
此外,本實施形態中,在分隔板搬運裝置300的上下一對之層積滾筒310、320之間,設置了規定之間隙340。但,層積滾筒310、320亦可彼此接觸而呈沒有間隙的狀態。在此情形下,分隔板搬運裝置300的其中一方或雙方,具備有可迎合正極22及分隔板40厚度的構造較理想。
此外,電極搬運部200中,係呈略水平狀態搬運正極22,但亦可於其他方向搬運。
此外,一對之層積滾筒310、320亦可不為上下配置,而是配置成其他方向。
此外,本實施形態中,係藉由分隔板裁斷器351,將一片連續性之分隔板素材S,在吸附於層積滾筒310、320的外周面311之狀態下,切割出規定形狀。但,亦可將事先已切割成規定形狀的分隔板40供應至層積滾筒310、320,一面吸附一面搬運。
此外,本實施形態中,設置有一對呈對稱形狀之層積滾筒310、320。但,相對之層積滾筒(分隔板搬運部)的形狀亦可為非對稱,例如一方為圓柱狀之層積滾筒,而另一方為任意形狀之吸式輸送帶。
此外,因層積滾筒310、320具吸附力,故若正極22(或負極30)的構造為僅在其中一面上層積一片分隔板40,那麼只需一個層積滾筒也能充分發揮功能。
此外,雖然導入支撐部250全部由滾子所構成,但亦可以平坦之構件等其他構件來構成。
此外,設於裁斷部350的裁斷刃亦可不為熱裁斷器,而為物理性之銳利裁斷刃。此外,雖設置了凹部313作為受裁部,但受裁部亦可不為凹部313。
此外,層積滾筒310、320的滑移區域A1中,係透過調整負壓,來調整分隔板素材S是滑動或吸附於外周面311。但,亦可保持第1負壓室331的負壓為大致固定,僅靠送出滾子部360的拘束力,來調整要供應或拘束分隔板素材S。另,在此情形下,滑移區域A1的吸附力低於吸附區域A2的吸附力較理想。
此外,在層積滾筒310、320(分隔板搬運部)賦予吸附力之方法,並不限於負壓吸附之方法,例如亦可以靜電來吸附。
此外,本實施形態中,係藉由控制裝置500(同步裝置)來同步正極裁斷部100、攝像相機230、推壓部240、輸送帶210、吸附搬運部220、導入支撐部250、送出滾子部360、層積滾筒310、320、裁斷部350、裁切片吸附部370、負壓供應裝置333及融接部400。但,未必要全部透過電性方式來同步,例如至少一部分可以機械鏈結方式來同步。
日本特願2011-085738號(申請日:2011年4月7日)及日本特願2011-085745號(申請日:2011年4月7日)的所有內容皆受本案援用。
以上已藉由實施例說明本發明之內容,但本發明並不限於該些記載,所屬領域者自可進行種種變形及改良。 [產業上之利用可能性]
按本發明之分隔板搬運裝置及分隔板搬運方法,因在圓柱狀旋轉體的外周面上切割出分隔板,故裁斷時,作用於分隔板的張力一致,裁斷後的分隔板其形狀穩定。又,將切割出來的分隔板維持在保持於外周面上的狀態,同時令圓柱狀旋轉體旋轉而搬運,故裁斷後的分隔板能維持在穩定的形狀下被搬運。因此,後續製程將分隔板重疊於電極時,可抑制分隔板發生皺褶等,可提升後續製程的加工精度。
此外,本發明中,設置有切割出分隔板的裁斷部。又,對於圓柱狀旋轉體的外周面,在比分隔板的吸附區域更靠近供應位置側,規劃有一滑移區域。接著在吸附區域與供應位置之間,將分隔板素材裁斷。因此,可將裁斷後之分隔板吸附於吸附區域並搬運,同時,一面令分隔板素材滑動一面再次拉出分隔板素材的時間點,可任意調整。因此,可圓滑地進行加工。
40‧‧‧分隔板
300‧‧‧分隔板搬運裝置
310、320‧‧‧層積滾筒(圓柱狀旋轉體)
311‧‧‧外周面
313‧‧‧凹部(受裁部)
350‧‧‧裁斷部
360‧‧‧送出滾子部(鎖定機構)
370‧‧‧裁切片吸附部
500‧‧‧控制裝置(同步裝置)
S‧‧‧分隔板素材
S’‧‧‧裁切片
[圖1]圖1為鋰離子充電電池之外觀立體圖。
[圖2]圖2為鋰離子充電電池的分解立體圖。
[圖3]圖3為袋裝正極及負極之示意平面圖。
[圖4]圖4為袋裝正極疊上負極之狀態示意平面圖。
[圖5]圖5為層積裝置之示意概略立體圖。
[圖6]圖6為層積裝置之電性結構示意圖。
[圖7]圖7為層積裝置之電極搬運部示意側面圖。
[圖8]圖8為層積裝置之電極搬運部示意正面圖。
[圖9]圖9為層積裝置之電極搬運部示意平面圖。
[圖10]圖10為設於層積裝置上的分隔板搬運裝置示意概略剖面圖。
[圖11]圖11為包含分隔板搬運裝置在內的層積裝置之製程示意第1說明圖。
[圖12]圖12為包含分隔板搬運裝置在內的層積裝置之製程示意第2說明圖。
[圖13]圖13為包含分隔板搬運裝置在內的層積裝置之製程示意第3說明圖。
[圖14]圖14為包含分隔板搬運裝置在內的層積裝置之製程示意第4說明圖。
[圖15]圖15為包含分隔板搬運裝置在內的層積裝置之製程示意第5說明圖。
[圖16]圖16為包含分隔板搬運裝置在內的層積裝置之製程示意第6說明圖。
[圖17]圖17為包含分隔板搬運裝置在內的層積裝置之製程示意第7說明圖。
[圖18]圖18為包含分隔板搬運裝置在內的層積裝置之製程示意第8說明圖。
[圖19]圖19為分隔板搬運裝置之動作示意流程圖。
[圖20]圖20為分隔板搬運裝置之另一例示意概略剖面圖。
[圖21]圖21為分隔板搬運裝置之又另一例示意概略剖面圖。
250‧‧‧導入支撐部
251‧‧‧上側導入支撐部
252‧‧‧下側導入支撐部
300‧‧‧分隔板搬運裝置
310、320‧‧‧層積滾筒(圓柱狀旋轉體)
311‧‧‧外周面
312‧‧‧通氣孔
313‧‧‧凹部(受裁部)
330‧‧‧內側構造部
331‧‧‧第1負壓室
332‧‧‧第2負壓室
333‧‧‧負壓供應裝置
340‧‧‧間隙
350、350’‧‧‧裁斷部
351‧‧‧分隔板裁斷器(裁斷刃)
360‧‧‧送出滾子部(鎖定機構)
361、362‧‧‧送出滾子
370‧‧‧裁切片吸附部
371‧‧‧吸附頭
372‧‧‧吸入口
400‧‧‧融接部
410、420‧‧‧融接機
411、421‧‧‧突起
500‧‧‧控制裝置(同步裝置)
P‧‧‧供應位置
S‧‧‧分隔板素材
权利要求:
Claims (15)
[1] 一種分隔板搬運裝置,其特徵為,具備:圓柱狀旋轉體,其將連續性供應之分隔板素材保持在其外周面;及裁斷部,其將保持於前述圓柱狀旋轉體的外周面上之前述分隔板素材,在保持於該外周面上的狀態下加以裁斷,切割出規定形狀之分隔板;將前述裁斷部所切割出來之前述分隔板,維持在保持於前述外周面上的狀態,同時令前述圓柱狀旋轉體旋轉以搬運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分隔板搬運裝置,其中,前述裁斷部具有裁斷刃,其可接近或遠離前述圓柱狀旋轉體之外周面;前述圓柱狀旋轉體,具有可受納前述裁斷刃之受裁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分隔板搬運裝置,其中,又具有裁切片吸附部,其可吸引前述裁斷部所裁斷之前述分隔板素材之剩餘裁切片。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任一項之分隔板搬運裝置,其中,又具有同步裝置,其令前述圓柱狀旋轉體隨著前述裁斷部的裁斷而同步停止旋轉。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分隔板搬運裝置,其中,又具有鎖定機構,其與前述圓柱狀旋轉體的停止旋轉同步,停止將前述分隔板素材供應至前述圓柱狀旋轉體。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任一項之分隔板搬運裝置,其中,前述圓柱狀旋轉體的外周面上劃分有吸附區域及滑移區域,該吸附區域係吸附前述分隔板素材或分隔板,該滑移區域係比前述吸附區域還更靠近將前述分隔板素材供應於前述外周面上之供應位置側,且其吸附力設定得比前述吸附區域還低,以使前述分隔板素材滑動,前述外周面相對於前述吸附區域及滑移區域呈旋轉,藉由前述裁斷部,在前述吸附區域與前述供應位置之間將前述分隔板素材裁斷,再將切割出來的前述分隔板,吸附於前述吸附區域中的前述外周面上並搬運,且令被裁斷之前述分隔板素材,於前述滑移區域相對於前述外周面滑動。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分隔板搬運裝置,其中,前述滑移區域係改變前述吸附力,以便切換對於前述外周面吸附並固定前述分隔板或分隔板素材的狀態,以及一面吸附一面滑動的狀態。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或7項之分隔板搬運裝置,其中,又具有鎖定機構,其令前述分隔板素材停止供應至前述圓柱狀旋轉體,且令前述分隔板素材於前述滑移區域滑動。
[9] 一種分隔板搬運方法,其特徵為,具備:將連續性供應之分隔板素材保持在圓柱狀旋轉體之外周面,同時在該分隔板素材保持於前述外周面上的狀態下加以裁斷,切割出規定形狀之分隔板之製程;及將切割出來之前述分隔板,維持在保持於前述圓柱狀旋轉體的外周面上的狀態,同時令前述圓柱狀旋轉體旋轉以搬運之製程。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分隔板搬運方法,其中,又具有吸引並回收被裁斷之前述分隔板素材之剩餘裁切片之製程。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或10項之分隔板搬運方法,其中,又具有令前述圓柱狀旋轉體隨著裁斷前述分隔板素材而同步停止旋轉之製程。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分隔板搬運方法,其中,又具有與前述圓柱狀旋轉體的停止旋轉同步,停止將前述分隔板素材供應至前述圓柱狀旋轉體之製程。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至12項中任一項之分隔板搬運方法,其中,前述圓柱狀旋轉體的外周面上劃分有吸附區域及滑移區域,該吸附區域係吸附前述分隔板素材或分隔板,該滑移區域係比前述吸附區域還更靠近將前述分隔板素材供應於前述外周面上之供應位置側,且其吸附力設定得比前述吸附區域還低,以使前述分隔板素材滑動,前述外周面相對於前述吸附區域及滑移區域呈旋轉,將前述分隔板素材裁斷之製程中,係將前述分隔板素材在前述吸附區域與前述供應位置之間裁斷,前述搬運製程中,將切割出來的前述分隔板,吸附於前述吸附區域中的前述外周面上並搬運,且令被裁斷之前述分隔板素材,於前述滑移區域相對於前述外周面滑動。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分隔板搬運方法,其中,針對前述滑移區域之吸附力,係在對於前述外周面吸附並固定前述分隔板素材的狀態,以及一面吸附一面滑動的狀態中切換。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或14項之分隔板搬運方法,其中,前述搬運製程中,令前述分隔板素材停止供應至前述圓柱狀旋轉體,且令前述分隔板素材於前述滑移區域滑動。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TWI472086B|2015-02-01|Separating plate handling device and partitioning board handling method
TWI458163B|2014-10-21|A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bagged electrode
TWI472080B|2015-02-01|A position detecting device and a position detecting method
KR101566097B1|2015-11-04|적층 장치 및 적층 방법
TWI478417B|2015-03-21|Layers and lamination methods
JP2012221707A|2012-11-12|セパレータ搬送装置およびセパレータ搬送方法
JP5827027B2|2015-12-02|セパレータ搬送装置およびセパレータ搬送方法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RU2013149414A|2015-05-20|
EP2696390A4|2014-10-15|
CN103460442B|2015-12-23|
WO2012137922A1|2012-10-11|
US20140033883A1|2014-02-06|
KR20140003617A|2014-01-09|
US9502704B2|2016-11-22|
BR112013025865A2|2017-10-17|
EP2696390A1|2014-02-12|
TWI472086B|2015-02-01|
MX2013011456A|2013-10-17|
CN103460442A|2013-12-18|
KR101577880B1|2015-12-15|
RU2554928C2|2015-07-10|
EP2696390B1|2015-11-04|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JP2537871B2|1987-05-29|1996-09-25|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電池極板の巻回方法とその装置|
JP2990653B2|1996-05-16|1999-12-13|古河電池株式会社|セパレータ用シートの送り装置|
JP4639415B2|1999-07-02|2011-02-23|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薄膜積層装置|
JP3681333B2|2000-12-26|2005-08-10|花王株式会社|搬送物の搬送方法|
JP2005026194A|2003-07-04|2005-01-27|Shin Kobe Electric Mach Co Ltd|円筒形密閉式鉛蓄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571384B2|2003-07-30|2010-10-27|芝浦メカ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電極積層装置及びゲージング装置|
KR20070088672A|2004-11-22|2007-08-29|지디 테크놀로지스 마쉬넨바우 게엠베하|팩들을 형성하고 이 팩들을 배터리 케이스들 내에위치하도록 배터리 판들을 결합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JP4600153B2|2005-05-25|2010-12-15|新神戸電機株式会社|セパレータ被覆電極の製造装置|
JP4943025B2|2006-03-10|2012-05-30|リッセル株式会社|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2007329111A|2006-06-09|2007-12-20|Litcel Kk|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並びに袋入り電極板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5070833B2|2006-12-22|2012-11-14|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円筒形電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製造装置|
CN101663780B|2007-05-02|2013-09-25|英耐时有限公司|连续隔离物和薄片状电极的层叠装置|
JP5522851B2|2010-11-25|2014-06-18|株式会社京都製作所|極板包装装置|JP5983767B2|2012-12-05|2016-09-06|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電気デバイスのセパレータ切断装置およびその切断方法|
JP6205987B2|2013-08-23|2017-10-04|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薄板状基材の切断装置|
KR101578179B1|2014-04-30|2015-12-16|주식회사 코엠|2차전지 권취시스템에서 전지롤 권취 과정에서의 발생되는 이물질 제거장치|
KR101600536B1|2014-04-30|2016-03-07|주식회사 코엠|2차전지 권취시스템의 분리막 커터 브러싱 장치|
CN105098256B|2014-05-19|2019-05-31|科爱慕株式会社|二次电池卷绕系统的分离膜切割器刷洗装置|
CN105080924A|2014-05-20|2015-11-25|科爱慕株式会社|二次电池卷绕系统的电池卷卷绕过程中的异物去除装置|
CN105024029B|2015-07-31|2017-05-10|浙江畅通科技有限公司|一种agm隔板生产设备|
JP6372453B2|2015-09-07|2018-08-15|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積層電極体の製造方法|
JP6430439B2|2016-06-07|2018-11-28|株式会社岩崎製作所|フィルム剥離巻取り装置|
CN108736071A|2017-04-22|2018-11-02|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一种膜切刀机构及包含该膜切刀机构的卷绕机|
CN111315581A|2017-10-13|2020-06-19|柯尼格及包尔公开股份有限公司|具有单张纸传送装置的加工单张纸的机器和用于由单张纸引导滚筒将单张纸传送给单张纸给送系统的方法|
KR102294861B1|2018-02-20|2021-08-30|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전극 조립체 제조장치 및 전극 조립체의 제조방법|
TWI686247B|2018-12-20|2020-03-01|貿隆機械股份有限公司|釘扣加工設備|
GB2589889A|2019-12-11|2021-06-16|Dyson Technology Ltd|A method of preparing sheet material for dividing into discrete stacks|
GB2590372B|2019-12-11|2022-02-09|Dyson Technology Ltd|A drum for reeling sheet material|
法律状态:
2017-11-01|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JP2011085745A|JP5827027B2|2011-04-07|2011-04-07|セパレータ搬送装置およびセパレータ搬送方法|
JP2011085738A|JP2012221707A|2011-04-07|2011-04-07|セパレータ搬送装置およびセパレータ搬送方法|
[返回顶部]